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师沙龙 > 方林:直播自杀,折射出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

方林:直播自杀,折射出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

2014年12月18日 17:33:33 访问量:3670 作者:方林

对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年轻人来说,自杀脱掉了“严肃”的外衣,成为可以围观的娱乐行为。1130日,四川泸州,1995年出生的小曾在微博直播自杀,小曾称跟一名女子网恋一周,女方觉得不合适要分手,他挽留不得,便买了一盆炭和安眠药在微博直播自杀。在一众网友或同情、或起哄、或冷眼的围观中,小伙终究走了。(中国青年网 20141216日)

   

一个年仅19岁的男孩为什么会用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阳光般的生命?用网络直播自杀意味着什么?为什么如此多的人关注他自杀,却仍未能挽回这个年轻的生命?围绕这些问题,从1130日小曾网络自杀身亡起,讨论便没有停止。央视的《新闻周刊》更是在126日、1213日连续两期就小曾的行为作了评论,希望用深层次分析来引起人们的反省,以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。

自杀之因?

    南昌大学教授郑智斌对网络自杀作了专门的统计与研究,自2010年以来我国微博直播自杀案例已超过20起,均为35岁以下的年轻人,其中不乏大学生或白领。关于小曾自杀的原因,根据新闻报道大致可归结出三个原因:一是与他刚谈了一个星期的女友突然在网上提出分手,导致轻生;二是围观者的麻木,起哄、谩骂的声音远远的超过了同情与安慰的声音;三是没有一个好的家庭氛围,父母在其很小时就离异,让他感受不到家和亲人带来的温暖,其翻唱的歌都较低沉、忧伤,对生活有着敌意。其实无论是哪个原因,都沉重得足够我们反思。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,特别是在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之前,身边的人尤其是亲人将对他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。

直播自杀的动机?

    直播就意味着广而告之,从一定意义上讲,小曾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起他人的注意。大胆分析其动机,一是希望通过直播,让那个在网络上提出与自己分手的女友见到,让她明白自己是如何的在乎她,没有她也就意味着生命失去意义,试图感动女友以挽回这段感情;二是面对女友的分手,极度忧伤不知所措,从而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发出求助信号,试图从网友中获得帮助。可令他失望和令人痛心的却是这种方式不仅没有得帮助,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。

漠视生命的围观意味着什么?

至少在一个时刻,小曾似乎动摇过自杀的念头。11301120分,小曾在微博上留言“老子不死了行不行”,40分钟内,数百条留言涌进了这条微博下方的评论,有人说“不行”,有人说“你赔我流量”,也有人说,“你必须死”。 一些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网络大V之口还语带讽刺:“忍不住哈哈哈”、“老板、加20串肉串”等等。网友围观时的冷漠无情与语言暴力对最后酿成的惨剧难辞其咎。事后虽有部分网友表示道歉,但过程中对生命的那种漠视态度着实令人心生寒意。《新闻周刊》对网络中这个漠视生命的群体给了这样的评论:用别人的错误来掩盖自己的冷漠。在这个事件上,网络这把双刃剑将其憎恶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
教育该如何反思?

针对小曾的微博自杀直播事件,蒋建华表示:“这是青年生命焦虑与网络时代结合的产物。自杀任何时代都存在,而网络为‘直播’提供了可能。”

 “我们总的教育理念就存在问题,教育只教学生如何成功,如何出类拔萃,而不是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他作为一个普通人,该如何过好日常生活;教育的内容只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唯一性,而忽视了其他可能性。”以此次事件中自杀身亡的小曾为例,“在他看来恋爱的失败,成了他决定走向毁灭的根本原因,而他却没有思考,这个事情本来就不取决于他一个人。”

“(微博自杀直播)如此极端的行为,是典型的人格缺陷。这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教育在心理教育、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方面的无力和缺位。”

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?是吃苦中苦,做人上人?我想不是,教育应该是首先让每一个学会尊重生命,感恩生活。而关于生命的教育却一直是我们所缺乏的。同时,从小曾事件中我们也能感受到:社会和家庭对一个人成长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。

希望小曾在另一个世界能够过得安宁,因为另一个世界没有网络更没有冷漠。也希望小曾的离去,意味着按下了“自杀直播的停止键

编辑:孙培旭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川公网安备 ICP证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
北川中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蜀ICP备15009152号
联系地址: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镇常乐街1号
办公室座机:0816-6198882
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